想到贫血,一个面色些许苍白,弱不禁风的女子形象便浮现在很多人的脑中。
贫血=女性,贫血=吃红枣、吃红糖,贫血=小毛病…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,让贫血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,长久肆虐于人群中。
什么是贫血?
贫血,并不仅仅是缺血那么简单,更多的是人体外周血中红细胞容量减少,且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临床症状。
如何才能确定为贫血呢?由于红细胞容量直接测定较为复杂,所以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(红细胞中含有的一种物质)浓度来代替。
目前我国两次血红蛋白(Hb)浓度检查中:
成年男性Hb<120g/L
成年女性(非妊娠)Hb<110g/L
孕妇Hb<100g/L
就可诊断为贫血!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达到20%,超2亿人深受其扰,不仅是女性,老人、孩子、成年男性都面临着不同的贫血危机。
出现这些症状,小心是贫血造访
-
头晕眼花、精神不振、皮肤苍白(主要表现在面色、口唇颜色、甲床等);
-
消化功能减弱、消化不良、腹胀、食欲降低、大便规律和形状改变等;
-
耳鸣、头痛、失眠、多梦、记忆力减退、注意力不集中等;
-
少尿、无尿、激素分泌异常、月经异常;
轻度贫血:血红蛋白含量在90g/L~100g/L之间,症状不明显。
中度贫血:血红蛋白含量在60g/L~90g/L之间,可能会出现疲惫、全身无力,皮肤日益苍白、头痛、腹泻等症状。
重度贫血:血红蛋白含量已低于60g/L以下,会出现心悸、呼吸困难等危及生命症状。
常见三种贫血类型,以及解决方法
贫血类型可大致分为三类:
增生性贫血: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、失血性贫血、溶血性贫血;
增生不良性贫血: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,纯红细胞再生障碍;
骨髓红系成熟障碍性贫血:常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、慢性疾病性贫血等。
其中又以增生性贫血,较为常见。
最常见的贫血类型,主要发生在儿童和处于妊娠、哺乳期的女性身上。人体需要铁来合成血红蛋白,当铁元素缺乏时,血红蛋白就会不足,血液无法正常运输氧气,就会引起贫血。
解决办法:可通过食补和铁剂补充来增加人体的铁元素。
肉类、禽蛋、动物肝脏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是首选,其次是豆制品、黑木耳、坚果、谷物等非血红素铁食物,最后轻中度贫血者也可通过口服补铁或静脉补铁。
注意!红豆、红枣、红糖等“红色食物”并不一定能补血,它们主要成分是糖,其中仅含有少量的铁元素,多食的话,可能惹“糖”上身,尤其是妊娠期女性要谨慎,避免多食。
我国溶血性贫血的发病率占总贫血的10~15%!
溶血,主要是指人体红细胞被破坏,导致其寿命缩短(<120天),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代偿“短命”的红细胞时,便会发生贫血。
一旦溶血已诊断明确,应及时查找溶血病因。如果因感染、药物、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,需去除病因治疗,若是遗传(地中海贫血),则需根据病情程度不同,采取不同措施。
注意!如果妊娠期间地贫程度非常严重,要在医生指导下决定是否可以继续妊娠。
顾名思义,是由于体内血液大量流失而致。
失血性贫血可分为急性和慢性,急性出血常见于手术、车祸等短时间内身体流失大量血液;而慢性出血,包括痔疮出血、女性月经量过等。
人体每失血1ml,会丢失0.5mg的铁,所以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失血,除根据病因对症治疗外,还需注意补铁元素。
在补铁时,要尽量避免以下会阻碍铁的吸收的食物:
咖啡、红酒、茶等富含单宁酸的饮品;
巧克力、花生、菠菜等富含草酸的食物;
燕麦、荞麦等富含植酸的食物;
碳酸饮料。
贫血危害不可小觑,严重时可致休克和死亡,尤其是妊娠期,不仅会影响妈妈健康,也会让胎儿陷入生长发育受限、早产、甚至胎死腹中的危险境地。
平时生活中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多样性,摄入充足的营养,定时体检,出现贫血时要了解贫血原因,寻求医生医生帮助,找到正确治疗之法,千万不可偏信偏方,以致病情加重,危及生命。